2022年4月19日,位于西城区西河沿街的百年老戏楼正乙祠再续弦音,恢复了往日繁华。如今,一年时光已过,正乙祠于重张一周年纪念日再传好消息:不仅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还发布“重张一周年演出月”演出单。目前,已有多场演出开票即售罄,不少观众感叹“一票难求”。
正乙祠戏楼是中国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也是为数不多的室内戏楼,被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亦有“首都最美古戏楼”之称,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梅兰芳、谭鑫培、王瑶卿等京剧名角儿都曾在此献艺,共同见证了它的繁华与辉煌。
(资料图片)
经历过群星荟萃的辉煌,正乙祠也遭受过暗淡的时刻。自1860年起,正乙祠几度沉浮,战争时期,这里被用来做过仓库,后又成了煤铺、学校……之后改为招待所,戏台也用砖砌了起来。后虽恢复了原貌,却不闻皮黄声,再无赏戏人了。演员、戏迷们都盼着,那起了停、停了又起的锣鼓点,能在这里再次响起来。
“雨顺风调万民好,庆丰年人人欢乐……”2022年4月19日晚,随着一出昆曲吉祥开场戏《天官赐福》的上演,经典的昆曲唱腔“唤醒”了“沉睡”的正乙祠。能够再次响起锣鼓点,恰是北京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和西城擦亮“京剧发祥地”双重努力的成果。
过去的一年,正乙祠经过修整、磨合,开始开展常态化营业性演出活动。同时,举办名家讲座、沉浸式演出、文化雅集、非遗展览等主题活动37场。录制“会馆有戏•昆腔兰韵”8k纪录片,出品5集8k纪录片,将600余年的昆曲、300余年正乙祠戏楼和最顶尖的视频录制技术相结合,多元化呈现“会馆有戏”内容。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北京“网红打卡地”,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拍照留念。同时,正乙祠也尝试线上推广,与视频平台合作直播《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等,收获了一批网络粉丝。
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为了让老戏楼持续焕发新光彩、弦歌不绝,助力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擦亮“会馆有戏”文化品牌,正乙祠在重张一周年演出月里安排了十场演出。
其中包括驻场大戏“观其复版”昆曲《怜香伴》和《墙头马上》,还有经典昆曲剧目《狮吼记》、京剧《惜娇》《河东狮吼》等。同时,运营方北方昆曲剧院做出大胆尝试,让西方的艺术形式走进传统戏楼,在十场演出中安排了古琴专题音乐会《高山流水》、小提琴家柴亮音乐会、舞剧《幻茶谜经》等,促进中西文化融合。
本次演出请了各个领域、艺术门类的名家、大家,例如冯满天、王鹏、李宏图、常秋月、赵梁、北方昆曲剧院的魏春荣、邵天帅等,演出阵容强大。
“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是看一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戏楼,还能从中体验到更多中西结合多元文化与新潮流的碰撞,我们希望把正乙祠打造成为古戏楼界的‘国家大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说。
未来,正乙祠还将围绕提升观演品质、提升影响力做出一系列新的探索。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将总结正乙祠建设经验,推广到全市,把正乙祠打造成‘会馆有戏’的标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张骜
流程编辑: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