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餐桌上原本是有规矩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比如一桌子人吃饭,年纪最大或地位最高的人先动筷子,等人家夹一筷子后大家才能开吃,这一点没毛病,尊老爱幼是任何一种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结果,衣食足而知礼节。草原上的游牧人平时吃羊时也是先割下最肥美的一块送到长辈的盘子里。这类规矩大概源自对血脉传承和家族领导一类的“祖先崇拜”情结。
还比如有的家庭教导孩子吃东西不能只盯着一个菜往死里薅,尤其是只吃自己喜欢的菜。这道理在过去物质贫瘠的时候被拿来教育后辈“别老瞅着肉菜啃,成了习惯后到外面去闹笑话,人家以为咱们家穷,吃不起肉”。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家还是这么教育孩子,但目的变了:
营养搭配,还显得特有家教。
另外还有潜在的一层意思:
合餐制下,一个人如果只盯着自己喜欢的吃,难免出现分配不公,要是没有意识到自己饕餮巨口让别人少吃了许多,显得又自私又没礼貌。
我倒没这么老些看似不着调的门道,可说来惭愧得很,我这有个北京孩子,跟她一起吃饭时她总要请我先动筷子,就这个细节能看出平日里家长教育得好。但内心又颇有些界限感,可能我一不服老,二不从众,餐桌上的规矩大致知道些,忙起来有时只顾着跟孩子说话,忘了人家到了饭点还没吃饭,如今想来,吃饭该是人生第一大事,比成家立业打扑克都重要。
只因吃饭是门大学问,饭前礼仪、用餐规矩都有讲究,这些在东西方文明中也尽有体现。西方人多喜欢分餐制,因此少了许多规矩,但基督教国家用餐前总要互相挽手祷告,然后一家之长坐在主位上引领家庭成员分享上帝赐予的恩典。
但中国人很少习惯在家庭内分餐,通常都把菜做得满满的一大盆,吃的时候能顾着以上的礼节走一遍那便是有讲究的人家了。
吃多少拿多少,家庭内部的分配安全环境不大会让人有危机意识。但到了外面就不同了。
这里我表示有很深刻的体会:
人类文明演化的本质就是掠夺,这一点真没得洗。
在漫长的历史中,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这种顽固地滞留在骨子里的基因之于中国人过去贫乏的日子大多表现为和外人一起用餐时心中莫名的焦虑——
少吃一口,总觉得今顿饭没了胜利感。
直到自助餐这种进食形式引入中国后,关于“胜利感”就开始凌驾于“饱腹感”之上。
我懒得考据自助餐进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毕竟它不在我本日讲述的范畴内。可单讲自助餐上的奇闻趣谈,难免被人冠以“蔑视劳动者”的骂名,所以不得不在正式切题之前先输出一通不算废话的前缀,因为我要先把规矩和礼节讲得较为浅显明白,这才便于让人通读时了解来龙去脉。
那么说回自助餐,这种饮食形态我也尝试过很多次,从少年郎吃到如今,最近的一次大概也是几年前了,那次我记得在某家大型的以高价位闻名的自助餐厅里吃东西,吃得我十分失望,因为我发现海鲜类食材相当不新鲜,一口生蚝咬下去顿时失去了进食的欲望。
可当我看着所有人都在争抢最贵的食材后,我脑海中莫名地再次想起《水浒传》里施耐庵对劳苦大众的鄙视:
“这伙鸟男女,哪怕冷热好吃不好吃,酒肉到口,只顾要吃。”
确实,到了自助餐厅,甭管花了多少钱,自然先奔着最好吃最昂贵的东西去,目的无非是为了把“本儿”吃回来。建立在这种心理上的尴尬也自洽地形成:
吃多少算“回本”?只吃一种算不算“赚了”?
别看就这两个问题,几十年来折腾了无数英雄儿女,关于人类对于食物的执念映射在自助餐厅里,往往会成为各类媒体和坊间传说的奇谈。
我读书时还见过一篇文章专门描写了人们在自助餐上的种种不好的行为,有的人带着水壶过来装饮料,还有的人揣着塑料袋进来“收”肉,文章目的在于斥责民众自私愚妄又丑陋等等。有些类似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之类的笔触感悟。
但文章描写的都是真实的,虽然我未曾见过这类行为,浪费真的见过,有人在一盘盘美食中迷失了自己,见有了菜品便拿,待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桌上堆得小山一般,然后怕挨罚干脆偷偷起身送回去,有的干脆把自己盘子里的菜用一堆餐巾纸遮盖住。
连吃带拿的举止倒没见过,但亲耳听女性友人DISS自己的前任时说年少无知错付了LOW货,LOW货和LOW货的同学们一起吃自助,直把鱼丸往裤子口袋里塞……
当年听讲述时旁边的女孩子配合着感叹:
“啊?!这么屌丝啊?!”
这些也是因为荷尔蒙迷失的错恋,人的举止形态在细节处特别能体现一个人的家世和生活水平,同前述,家里略富足且教养好的孩子一般不会如此失态。
这就是餐桌礼仪,不分内外。
所以网上常见什么“和你的爱人去旅游就能考证你们能不能在一起”时我是不信的:
哪里需要旅游?也不用仅限于爱人,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这个人一起吃顿饭就可以了。
在饭桌上不懂得照顾人的一般家教都不好,再说一个小细节——
用筷子在菜盘里挑挑拣拣反复多次的人勿交,这类人生性自私且欲念大又蠢钝得很,共事或共处都没有好处。
这一条我百分百保证,凡中这一条的准确无比。
如今信息交流通畅了,像我这类的断言也有人科普,互联网的好处也就来了,它极易通过一些行为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和身处的层次,注意,我没有刻意提到阶层。
这种事反馈到关于“我们七个糊涂娃花了四个小时吃了三百多只螃蟹并摆盘炫耀”这件事上,网络立分高下:
好心人不大会讽刺嘲笑“往死了薅”的行为,只从健康上出发友善地提示“螃蟹性寒,吃多了不好”。可能心里也会笑几声吧,但既然是“自助”,理论上吃多少都没毛病,只要吃得下去。而且这七位好汉也没有多吃多占,三百多只螃蟹下肚外,还喝了八十多碗杨枝甘露,另外兼有那许多其他食材,包括四五十盒榴莲……七个壮汉用四个小时进餐的量真的可观。
支持者面对些许流露出的笑意则必然说:
花钱了,没限制,就该敞开了吃。
我从侧面获取了一些信息:
这七位必然是熟识的人,而且交情不错,否则泛泛之交不会纠集在一起花四个小时猛造了如此壮观的场景,且进食之前必然饿了一阵,至少一顿,否则不至于如此“开胃”。
显然这是一起专门针对贵重食材的有组织的进食行为。
可如果你以为我在批评的话你就错了,我只是在今天百无聊赖中浏览这条新闻时忽然觉得有趣,并以此联想到了一些关于“用餐”之外的人情世故。
例如——
这七个人大概智商不高,而且性贪。意识不到因为“贪”造成的愚妄。.
中国人讲究凡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平均一个人造了二十多只螃蟹,十几碗杨枝甘露、四五十盒榴莲是什么概念?
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吃。
你我平时普通用餐的状态下,谁能塞进去这么多东西?还不是因为“怕亏本”才有了这么一出喜剧?所以这一幕下七位好汉的人性大概不如随吃随用的人懂得节制。这就是餐桌礼仪在深层最抵触的东西——
老年间的人也许家境不好,但大多讲究脸面,吃得差了不妨事,但在外面不可丢人,免得人家背地里议论家庭差还少教。
现在网络发达了,“亚文化”中多少也掺杂了一些“流民文化”,所谓“流民文化”就是古时因为天灾人祸,逃难的百姓遇到吃的便顾不得什么脸面,只先填饱了肚子才好。由此衍生出一种诡异的自豪:
老子能吃,可吞万物,但老子就是不吃亏。
反映到餐桌上,尤其是自助餐上,但凡对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一丢丢小要求的,对身体有一丝丝小重视的,都不太会把自己挂在网上炫耀“关于我们七个糊涂娃吃了三百多只螃蟹”这件事。顺便说一下,这也是我不大看得起吃播的原因——
用远超人类正常肠胃的容量制造卖点,满足的就是迎合者“不吃亏”的心态。
吃播如此,“七个糊涂娃”也是如此。
至此问题的核心是——
“穷人”不讲究“吃什么”,只讲究“不吃亏”。
所以“穷人”才会是“穷人”。
这话说来极不正确,但我觉得很正确。
先不忙着急于批判,先细品。
我们每个人出生的环境、受到的教育以及因此形成的世界观都不同,也正因为这样,人类才有了三六九等。
年岁渐长后,我愈发觉得老祖宗在餐桌上定下的讲究很有道理,其实祖先也在通过规矩筛选,筛选出是否讲究礼法的人,并在冥冥中批注了这些人各自的归宿。
吃一顿饭,就基本知道了这人今后的人生,也是祖宗留下的宝贵智慧。
由餐桌上的“不吃亏”可见的人生,又岂止是炫了三百多只螃蟹呢?
生命平等,可人生亦有贵贱。
这厢里“不吃亏”的人得胜了,那厢里明白人总会计较:
不爱惜身体,有便宜往死了占,还摆出来炫耀。这见识配得上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人要是在身边出现,哪里值得交?怕不是有一天被往死里占便宜。
虽然损人利己的人可恨。
然而损人又不利己的人更可怕。
这世上的笑料和闹剧,大多都是这类人自导自演出来,自得其乐。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以便立即删除)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