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没死,只是全身瘫痪。"
(资料图)
在大家都认为天涯社区已经快埋葬时,前天涯社区执行总编宋铮在社交媒体的这般回应,又激活一波回忆。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服务器停摆,域名被冻结,虽然没有官方宣布死亡,但已经与植物人无异。
紧接着,宋铮,他也是天涯的第一个员工,发起一场"拯救天涯"的行动:"七天七夜,重启天涯"直播义卖。试图通过邀请天涯网友、前员工直播带货,筹集300万资金支付电信机房费用,重启天涯。但从直播效果看,有媒体统计,重启天涯的第一场直播,包括打赏、带货佣金、捐赠在内的总收入,只有十万出头。照这个速度,七天七夜筹集到300万,几乎不可能,这场自救将遭遇预料之中的失败。
但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真的有必要众筹300万重启天涯么?
谁在怀念?
多年前,唐辰供职于搜狐,曾因业务需要拜访十年砍柴。当时,他被人所熟知的身份是知名网络意见领袖。实际上,他本职工作是体制内的一名媒体工作者。
他在2002年注册天涯,潜水一段时间后,开始在天涯上发表见解、观点,由此让更多人记住"十年砍柴"。盛名之下,数家有影响力的都市报主动邀请他开设专栏,稿费丰厚,"挣的稿费远高于所在报社发给自己的工资。"后来,他在天涯发表的相关帖子,被推荐至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了《闲看水浒》,这本书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之一,后来再版了两次,今天还有不少人在读。"他开始成长为知名文史作家。天涯为他抹平了网络和体制内媒体的界限,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就像最近他在讲述这段历程时称,天涯这类BBS的兴起,和鲁迅所处的民初一样,给许多在体制内艰难竞争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因为天涯,他认识到体制内的人在体制外也有拓展自己生存空间的机会。并且十年砍柴还提到,他同时代的很多网友"通过天涯社区拓展了社交圈,也获得了挣脱旧桎梏拥抱新生活的勇气和机会。"
这些网友里,十年砍柴着重提到三个人,一个是石扉客。这位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一所中专任职的年轻老师,在成为天涯网友后,利用业余时间调查益阳青年教师李尚平的蹊跷死亡,并将调查见闻陆续发表在天涯社区引起热议,并发酵成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件。后来,石扉客辞掉老家的教师公职,来到北京,成为央视评论部"社会记录"栏目的一名记者。在多次转换赛道后,他如今是一名执业律师。
期间,石扉客引荐彭远文(天涯社区ID"舞雩")进入央视评论部工作,彭远文在此恋爱、结婚成家、生子为人父。在此之前,彭远文高中毕业后南下广东打工。休息之余,他通过天涯"和体制内外更多的知识人交往,他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获得众多网友的盛赞"。后来在乐山同乡盛邀下,北上成为一名图书编辑,参与编辑多本畅销书籍。十年砍柴称,彭远文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互联网带来的励志佳话。
此外,还有武汉的一位巡警何帆,他在天涯的ID叫"闲情偶尔寄",在天涯记录自己的巡警生活,成为网友每天追更的热贴。后来,他考上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生。当时《新京报》评论部的负责人和编辑都是天涯网友,看到他的帖子,请他撰写时评,他撰写的时评见报率很高,超过大多数专业时评人。因为《新京报》的稿费,他成为在读博士生中的"富豪"。获得博士学位后,何帆入职最高人民法院,而今是一位厅局级法官。
还有十年砍柴没有提到,但在中国互联网都能留下姓名的人物,是天涯辉煌的缩影。比如天涯初代网红美女"冻龄女神"笑楚、芙蓉姐姐、作家孔二狗、天下霸唱、杜子建、天仙妹妹、极品小月月、犀利等都是从天涯发迹。但终究,天涯滚下山坡无人能止住,十年砍柴们的怀念也最为真切。
彭远文在近期也撰文写道,天涯论坛就是他的"大学"。他的个人故事也是互联网金色时代的一部分。他还讲到,2005年之后,他几乎就不怎么上天涯了。一直到上个月,传来天涯网站打不开的消息,很多人感怀往事,其实,大家更多怀念的是人。
为何倒掉?
天涯有何魅力让人念念不忘?十年砍柴称其体现原初的互联网精神:平等、开放、共享。在天涯社区,所有的ID是平等的,不因ID背后的那个人在现实社会的尊卑高低而有差别。用今天的眼光审视,他们的怀念,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早期互联网精英阶层对网络理想国的留恋。
有数据统计,2004年,天涯注册用户达到300万,日访问量2000万左右,而当时中文互联网网民总数只有7950万。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没有条件触网。网络几乎是这部分知识分子以及享受到时代红利群体独有的空间,他们所向往的开放、平等以及现实的"天涯",仅是这部分人的乌托邦。
这种情绪在天涯早期对社会热点、争议话题推动形成的热潮中,持续放大。全民话题,天涯制造。天涯成为当时社会事件的主要声源地。
随着互联网进化,中国网民指数级增长,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形成全球最大的网络社会。平民主义崛起,无论是微博,还是短视频,亦或是社区,从电脑大屏到手机小屏,网民参与网络的门槛无限拉低,每个人都有网络空间表达的权利。这是对精英阶层的颠覆,也是对天涯早期精神的摒弃。更世俗化、娱乐化、流量化的话题讨论,加速终结中文互联网的田园时代,以及初代网民的青葱岁月。
而这种变化,也直接铲掉天涯生存的土壤。早期天涯网友,现在是冰川思想库研究员的魏英杰撰文写道,BBS时代,天涯社区就是一个庞大的公共广场,谁都可以在上面发言,谁的声音都可以被听见。而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都可以在相应板块找到可以平等交流的网友,从而形成一个群体聚合。更重要的是,天涯社区的内容呈现形式,决定了其在一个事件中,可以迅速地汇聚不同意见,成为舆论扩音器。
比如,堪称当时民间时政论坛最具影响力的"关天茶舍"板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批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思想者汇聚于此。这是天涯自傲的本钱,也由此成长为当时的中国第一大网络社区。
但泥沙俱下,天涯早期的人文气息不再,成了灌水、互怼、谩骂的平台。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下,这成为天涯最大的"麻烦"。天涯后期诸如板块管理权限回收等措施的推行,也是不断适应监管环境的而作出的调整,但收效甚微。
天涯也多次尝试转型寻找生机,虽然没有在陈旧的板式、糟糕的产品体验上着力,但追风上线博客功能,推出手机客户端产品,在电商、游戏、个人付费阅读、IP运营及直播打赏等方面试水,甚至进军火热的区块链、元宇宙领域,但无一成功。
"从PC转到移动互联网,我们是不成功的。"天涯社区创始人邢明曾对媒体坦承过这一点。天涯今日的结局,不少天涯老用户归咎于邢明数次商业决策的失误,还有不少网友和十年砍柴观点类似,认为天涯"遭遇商业上的失败或是一种宿命"。
这是唯心之论。天涯沦落至此,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商业模式,长期找不到合适的商业化路径。天涯有文学,有新闻,有论坛,有社区,从中可以看到今天主流的小红书、微博、今日头条甚至阅文的影子。但天涯有眼不识荆山玉,优质的内容为创作者带去了机会和财富,比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东北往事:黑道风云20年》等风靡一时的神作,都为其作者带去可观的名气和收入,但天涯并没有参与到其商业化的任何环节中。
起初,宋铮也多次主张天涯做垂直独立的APP,走"小而美"的发展路线。但因为早期网页广告带来不菲的收入,创始人邢明"无为而治",不思变地躺着收钱,他的建议也便是无果而终。当移动互联网的车轮碾压过来时,天涯已经失去招架之力。
创始人邢明也曾公开反思天涯究竟哪一步走错了,他提到了"商业敏感性偏弱""赚钱的东西想的太少",还提到了社区内容质量与运营的关系,"假如我把这些精力、资金、资源围绕原创内容社区展开,包括用户体验维护、产品提升、移动端转型等,天涯肯定不是现在这样。"
但历史不存在假设,天涯并没有抓住这些机会,哪怕是其中任何一个,2015年登上新三板成为其最后的辉煌,但挂牌 6 天后就草草暂停交易,并于2016年开始无期限停牌。今年4月初,天涯官微发布公告,因技术升级和数据重构,暂时无法访问。直到现在,网站还处于瘫痪。
若不是天涯前执行总编的摇旗呐喊,谁还知道,天涯原来还在挣扎,试图续命。
倒在2023年
曾经内事问百度,房事问天涯。从天涯身上,我们能看到太多现今流行的社群产品的影子,典型如知乎、豆瓣。它们踩过天涯的坑,也面临着天涯未经受过的挑战,努力在社区氛围和商业化能力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因为用户和市场的反馈,都在挑明一个逻辑:社区生态、内容质量、商业化的"不可能三角"的稳定性,几乎决定着平台的生死。至于情怀,那只不过是一场"命运的复盘"。
"七天七夜,重启天涯"直播义卖还在继续,宋铮直白近乎赤裸的将这场活动定性为收"情怀税"。发起者、主持人、嘉宾以及消费者都很有义气,用行动支持。孔二狗还在直播中提出,重启天涯的重点,应该是有一套方案,重启以后怎么办?
但谁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么长远的问题。义卖活动发起者宋铮说,先让它活过来,下一步再看。宋铮可能也很无奈,因为他2009年就已经与天涯"分手"。这个问题,又回到天涯创始人邢明手中。日前,天涯社区发布的"关于天涯社区近期暂停访问服务等情况的公告"中,提到了天涯社区规划了未来的发展。但这些举措,又像是过去各种失败尝试的翻版,再重新来一遍,意义不大。
如今,天涯和希望天涯复活的老用户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无论有过多么辉煌的历史,承载多少人的青春,寄托了多么宏大的理想,天涯社区已经不适合当下时代的变化。七天七夜的义卖,就当是一场告别吧。
不如,就此给天涯拔管,让天涯倒在2023年。把它抬进中国互联网历史博物馆里,比强行唤醒"躺在ICU里的植物人"更加体面。